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2025-07-19     发布:系统管理员    点击:1606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学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光辉传统的学科,可追溯到1953年北京地质学院设置的计算机应用方向,1985年成立了地质物探计算机应用教研室,1993年成立了计算机系,1999年成立了信息工程学院。历经多年发展,为了适应新时期学科发展需要,更加突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建设,2025年7月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成立。

学院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弘扬学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宝贵传统和优良作风,秉承人工智能内涵式发展与地学特色并重的发展路径,以“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为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办学思路日益清晰,学科布局科学合理,逐步形成了鲜明的“AI前沿、地学交叉”办学特色。

人工智能学院设置有计算机与软件系、人工智能系、地理信息科学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和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单位,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人工智能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和资源与环境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所有硕博点均可以招收留学生,逐步形成了本、硕、博以及博士后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地理信息科学7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科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则为2021年新建本科专业。地理信息科学是国家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首批入选国家教育部“新工科”建设专业,学科排名进入ESI全球前1.6‰。

学院现有教职工88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4名,博士生导师21名,副高级职称30余人。学院师资队伍年龄、学历结构合理,专任教师超过90%拥有博士学位,超过1/3的教师具有留学背景。近年来学院从海内外引进多名专家学者,充实了学术队伍,壮大了科研力量,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和整体水平。

学院每年招本科生330余人、硕士生130余人、博士生30余人。本科各专业毕业生深造率超过50%,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就业创业形势好,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大部分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的国企公司、上市企业,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就业。

学院实验设施齐全,配备优良,管理规范。各专业均有相应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具备培养高水平数智化人才教学科研良好环境。学院建设有北京市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北京市高校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以及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河北省地理空间数字孪生与协同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知识智慧服务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大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北京房山综合勘查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北京市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地学信息工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地质3D打印重点实验室、地学大数据联合中心等科研平台基地,以及人工智能实验室、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气与控制实验室等专门教学科研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2000平方米,设备资产价值4000余万元。此外,学院与多家头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2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积极推行“双创一导”(创新、创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组织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不断提升办学影响力。建有ACM队、机器人队、人工智能队和超算队,组织大学生跨专业组队参与ACM程序赛、机器人竞赛、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天梯赛”以及“三维建模”、“挑战杯”、“互联网+”、“大数据”等30余个被列入国内竞赛目录的特色大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年来,学院承担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科技支撑、公益性专项、地调专项、油气专项等项目或课题,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和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等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逐年提升。在地学垂域大模型与知识图谱、软件服务工程与智慧物联网、高性能计算与数值模拟、空间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在国内外有广泛学术影响。

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每年邀请多名国内外的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积极与国外知名高校正在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增强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提高了就业质量。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结合我校地学优势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教学实践,以国家级、北京市/省部级、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依托,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教育教学成果,包括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北京市高校学校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优质/精品教材5部,各类规划教材10余部,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分会计算机教学创新竞赛一等奖/二等奖等10余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学院将以推动多学科交叉与前沿科技创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己任,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为学校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